馬青云在察看撂荒的土地
馬青云展示自己的“青云”牌核桃
馬青云看起來就有股“犟”勁兒。
年前記者到青海省化隆縣甘都鎮東六村采訪他,談起這個話題,村里人捂嘴直樂:“犟?人家那是有準主意!”
馬青云過去在外邊做餐飲,拉得一手好面。老家的拉面在城市里口碑一直好著呢!十年前,正當化隆拉面走向全國的時候,他卻“逆勢而上”,回到了自己夜夜夢到的村莊。
為什么?當時和他一起出去的人也都勸他:“回去種地能掙幾個錢?還不趁著現在的大好機會,在外面多賺點?”化隆縣是全國有名的拉面大縣, 8萬多人從事這個行業,年收入超過7億,占農民收入的一半多。“當時我就說了一句,想把村里每一塊撂荒的地都利用起來,讓村里更多的人盡快富起來。”馬青云回憶著。
在外務工的那幾年,每每回村,馬青云心里有說不出的酸楚:“外出務工的人越來越多,村里撂荒的地也越來越多。地荒著,村子也蕭條,心里就有說不出的難受。這叫不叫‘鄉愁’?”
馬青云在餐飲業浸淫多年,對食材的精挑細選讓他覺察到產業鏈上游大有文章可做。此時,家鄉那些荒地又不斷在他的腦海中閃現。2004年,帶著多年在外闖蕩的積蓄,馬青云回到了東六村。
馬青云在修剪核桃樹枝
當時縣里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,鼓勵發展小雜果產業,馬青云決定在村里種植核桃,這是有效利用撂荒地的最直接方式。創業之初挫折總是難免。剛開始他還以為種得越多越密,核桃結得才多,收入才好,這是第一次吃不懂技術的虧。拔掉多余核桃樹苗的時候,馬青云心疼得要命。不過,如今馬青云已經成為了核桃種植的行家,在鎮上組織成立了核桃行業協會,打造了自己的核桃品牌,還帶動了一批種植核桃的村民。
核桃種成功了,但在馬青云心里,要讓村里富起來,這還遠遠不夠。馬青云說:“我一直在想怎么建立一個生態循環的發展模式,這才是農村將來發展的方向。”
馬青云在養殖場里
馬青云在養殖場里
他的設想是,一方面,村子里撂荒的土地用來種植玉米、牧草等,為牛羊提供飼料,而牛羊的糞便可以當做農田、核桃林的天然肥料,種出綠色無污染的飼草料和核桃;另一方面,核桃林的空地也得有效利用起來,可以發展林下經濟,養殖土雞。就這樣,用了近十年的時間,馬青云終于建立起了自己的生態小農場。
馬青云與家人在一起
守著偌大的薄皮核桃園,面對著滿園的土雞、成群的牛羊,雖在寒冬,但馬青云的臉上寫滿春光。越來越多的村里人跟著他走上了致富路,越來越多的村里人信服這個真正為村里干事的人。前些日子,馬青云再次全票當選村主任。
站在東六村背后的山崗上,山腳下就是正在建設的現代化的奶牛養殖場。聽著馬青云對村子的發展規劃,看著他一步步接近夢想,記者感受了這位執著的回族漢子心中那份沉甸甸的情懷。